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营
季卫东:重新认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问题
2025-04-05 10:16:56 运营 10人已围观
简介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
第一,强调革命的逻辑,这尊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采取的不是资本主义的道路。
如果应对失措或失灵,世界经济也可能出现深度衰退乃至大萧条。法学学术的繁荣对于法治建设有何作用? 季卫东:的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法学研究才会繁荣、法律制度才会不断进化。但是,算法似乎在更多的场合表现为王道,而不是霸道,即通过行踪分析、欲望解读以及诱因提供等比较隐形的、温柔的方式进行因势利导。财新:疫情也可以视为一种风险,面对风险社会的治理给正在推进中的中国法治提出了哪些警示? 季卫东:在风险社会,正如反恐以及新冠疫情防控等事实所彰显的那样,在公共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下,个人自治与集体责任、自由与安全之间的张力变得更加紧绷。法律信任何来 财新:近几年,不少人认为关于法治的讨论,无论是社会大众层面,还是学术界,似乎不再像前些年那样热烈和活跃。在深度衰退或大萧条的阴影下,各国都有可能加强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一般而言,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把握基本权利,还应特别重视对公平分配数据利益的合理期待,这种赋权的关键恰恰是形成一种对不同属性的人权之间关系适当处理的机制,即人权相互的调整,当然也势必涉及个人数据权利与公共利益以及改进人类整体福祉的导向之间的协调。这一阶段,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通过地方试点向全域铺开,组建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以财物省级统管目标为取向,类型化的财物省级保障体系稳步建立。全国检察院系统检察官人数由占在编人员的63.2%,瘦身为34.8%,有效根治了司法队伍臃肿骄奢堕的痼疾,夯实了法官检察官队伍革命化、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的制度根基。十年来,共制定修订中央党内法规159部。十年来,党和国家始终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
2遵循规律,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实施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始终坚持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相统一、相协调:改革决策为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方向引领和价值内核。3法治监督体系稳步严密覆盖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2)完善宪法相关制度。法律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法治工作人员有序流动和交流锻炼机制逐渐制度化、常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4)推进智慧司法建设。2016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法治最具原创性标识性的范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性自主性理论伟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执纪执规责任落实有力,尤其是党内党外监督的体制机制及其衔接日渐明晰。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十年来,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统筹和组织领导,以制度化、体系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加以实施,维护党的权威,贯彻党的意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治国理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引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这一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领导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活动和宝贵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非凡法治实践而形成发展的,体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十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4法治保障体系持续有力建设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从历史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土地改革法》《婚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纪元。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司法活动相融合,推进和创新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以智慧法院、智慧检务为载体的中国创新有效提升了司法能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成果与经验。第二,围绕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系方面。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以员额制改革为重心,促使法官检察官回归办案本位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从《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到《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再到《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建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书。
设立国家宪法日,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依法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完善《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国家标志法律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领导和推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出台涉及国家安全、反间谍、情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密码、香港特别行政区安全等专门法律11部。
把法律服务队伍、法学专家队伍的建设,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法治需求为评判标准,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宪法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截至2022年3月,共召开全体会议195次,服务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41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4件,有力确保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
从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个基本方略之中,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到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将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纳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整体布局,作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并作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予以定型化法律化,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中国之治百年伟大成就及其制度效能转化的新鲜经验予以科学总结并纳入决议之中,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呈现了辩证统一的鲜明实践面向,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四、法治体系效能转化整体性提升 1宪法得以全面深入贯彻和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刑法修正案(十一)》。
这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模式从增量型发展向提质型发展,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有效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实现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十年来,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队伍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法治工作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效果明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高达98.62%,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人类治理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分享了中国经验。
善于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保障服务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创造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中国之治奇迹。十年来,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法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全民法治教育已经逐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基本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环境,公民的法治认同感明显提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根基夯实牢固。
同时,完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解释工作,积极回应对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制定《监察法》,确保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推进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来,习近平同志始终聚焦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从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紧扣影响和制约公正司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困扰、保障性束缚等深层次问题,亲自谋划、顶层设计、典型试验、波浪式推进,全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以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改革试点为抓手,司法组织体系建设发展完善,实现了由传统司法管理模式向现代司法管理模式的转型跨越。
(3)职业修养与道德水准方面。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有598件,地方性法规有13000余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习近平同志以举旗定向、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毅勇前行的国之大者胸怀与政治家的使命担当,在报告中描绘了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从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部署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重点领域改革层面,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意见等,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支撑。
Tags: 中国建材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开工 江北供电局:三项措施保电力电量供应 中国与法国合资167.4亿成立核电公司 中方控股 煤价上涨带动热价调整 山西阳泉召开听证会 河北好声音丨吴相君:用中医药“治未病”理论干预亚健康状态 工信部:政策推进新能源车发展 山西煤矿整合最大赢家潞安集团 “三八”节|这组美女消防员写真,向这份“蓝”告白! 精彩冬奥·赛场直击|中国雪上健儿竞技实力提升 河北四大基地功不可没 宝新能源:新风电机组运营 跻身风电行业 【两会·观察】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长城屏论 | 供暖跑赢寒流,百姓热在心中 中国控制资源出口保护环境 贸易政策或非最佳选择 史立山:建设低碳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大变数”使美国经济2010年面临“分水岭” 杨洁篪称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三大成果 Road to China, Make Achievement Again 长城播报 直通冬残奥丨张家口媒体接待站 难说再见 全国首个!地方标准出台,河北这样建政务公开专区! 世界首款光伏新能源汽车英利问世
相关文章
标签云
-
不再仅依赖“价格内卷”,中企出海实现哪些升级?
感谢信来了!致全省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为什么要进行自我革命
江北供电局:三项措施保电力电量供应
中国最高法发布案件情况 侵害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
煤炭订货会新形势 煤电顶牛矛盾或将缓解
墨西哥总统拒绝与厄瓜多尔总统进行对话解决冲突
国网舒印彪视察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奉贤换流站
通宵施工 跨越高铁 咸宁又一条220千伏线路即将投运送电
煤炭行业:直供电厂库存再创年内新低
《财米油盐》|5.3%背后,这些“小数”亮了
东北送华北电量首次实施挂牌交易
所罗门群岛议会选举开始投票
萨科齐会晤环保组织 明年欲举行巴黎气候会谈
警惕抽绳童装暗藏致命隐患
唐山市文明办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
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抵港履新
俄罗斯或将获萨姆松-杰伊汉管道50%股份
人民日报今日谈:持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云南限电瞄准高耗能产业 枯水期电力供应趋紧
猜你喜欢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85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